“言傳身教,他是學生的好老師;甘于付出,他是農民的好朋友;技術扶貧,他是大山群眾的貼心人……”這是身邊人給侯桂森的評價。
1955年10月出生的侯桂森是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組長,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長,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他致力于食用菌研究,扎根在太行山區10余年,通過制定科學規劃、創立發展新模式、解決技術瓶頸問題,幫助農戶從零起步,逐步發展壯大,探索出了一條食用菌產業幫扶新路徑。
脫貧“金蘑菇”走進深山貧困村
1992年至1994年,侯桂森被公派到羅馬尼亞交流食用菌栽培技術、開發科研成果。這是我國首次將食用菌技術推廣到國外,填補了我國在國外種菇的空白??吹绞秤镁拇蠛冒l展前景,侯桂森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著手在廊坊市的農村中進行技術推廣。通過多年努力,他在廊坊市總計推廣食用菌種植面積2萬多畝,為十幾個鄉鎮、40多個村街、上萬個農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使每戶年均增收8千到1萬元。
2004年,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政府輾轉找到他,聘請他為農村科技協調員。他結合食用菌喜陰耐濕的特性,開始林菌間作種植模式實驗,在6萬畝林間閑置土地上種起了蘑菇,通過“以下補上、以短補長”,形成了經濟、生態、社會“三效合一”的循環經濟模式。他的精湛技術像一條金線,把政府、企業、學校、農戶串成一個整體,實現了食用菌種植產業化。這項技術使永樂店農民增加收入上億元。2012年,該鎮蘑菇種植被確定為世界第十八屆食用菌大會觀摩項目。
2009年,易縣與廊坊職業技術學院簽訂了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從那時起,侯桂森就開始在太行山區進行食用菌種植技術的推廣。
2013年,侯桂森受邀來到阜平縣紅草河村講授香菇種植課。第一次來到這里,對當地種植環境走訪調研時,侯桂森內心受到了極大震撼:村民穿著破爛的衣服,住著老舊的房子,一年到頭人均純收入才幾百元,始終在貧困線以下掙扎??粗_下鄉親們渴求的眼神,他強烈地感受到,退休后這里就是自己發揮余熱的舞臺。
“咱們這兒晝夜溫差大,耕作層淺,適合種香菇。出菇時間正好與南方香菇錯開,市場前景錯不了?!泵鎸ε嘤枙r當地農民的擔憂,侯桂森經過實地調查后滿懷信心地說。
建一個簡易大棚至少需要3萬元,當時對村民來說這無異于天文數字。于是,侯桂森利用關系為村里牽線引進了一家食用菌種植企業,由企業投資建成了8棟大棚。在侯桂森的動員下,幾名村民率先“試水”。
面對毫無種植經驗的村民,侯桂森手把手地傳授技術。兩個月后,第一茬香菇出菇喜獲豐收,賣了個好價錢,每個大棚平均收入2萬多元??吹椒N香菇能掙錢,第二年,全村大棚數量就發展到了100棟。
紅草河村的成功經驗能不能在全縣推廣?2015年,阜平縣請侯桂森為全縣發展香菇產業進行“把脈”。他牽頭組建了食用菌專家組,到外地食用菌主產區、本縣栽培基地走訪調查,論證了發展香菇產業的可行性;他還組織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構建現代化食用菌產業經營體系的發展目標。阜平縣決定把香菇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突破口進行推廣。
大規模的產業推廣,技術、資金、市場等難題如何解決?侯桂森總結提出了“六位一體、六統一分”運營模式:“政府負責規劃引導,龍頭企業抓菌棒生產和產品營銷,金融部門解決資金瓶頸……六方各有分工共同發揮作用;統一生產菌棒、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銷售……實行六個環節的統一,農戶專心種香菇就能穩穩當當賺錢?!苯涍^5年發展,阜平縣建成了102個園區4658棟大棚,香菇產業覆蓋11個鄉鎮,年產香菇5.5萬噸。
技術服務為蘑菇產業賦能
最開始,阜平大范圍種植香菇,品種全是從外地引進。這些品種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差別很大,管理要點、出菇時間和產量各不相同,讓經驗豐富的技術員也不知所措。許多大棚第一次出菇量很少,甚至絕產,讓一些農民心里沒了底。
“必須研發出適合當地環境的菌種?!焙罟鹕瓗ьI十多名科研人員,每天扎在實驗室里。經過近一年的艱辛努力,終于研發出“嘉鑫6號”。經過幾年推廣實踐,該品種不但出菇量大,優質率也顯著提高。
侯桂森就任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長后,與省內外1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科研課題22項,為實現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提供科技支持。
香菇產業發展初期,棚型不統一,保溫效果差,不能周年出菇,不但影響優質菇產出,每年三四月份的香菇生產空檔期也白白浪費了。于是,侯桂森決定研發一種既適宜統一推廣又能四季生產的新棚型。
歷時一年多時間研發改進,新型大棚終于達到了目標要求,并大范圍推廣?!袄渑锍龉綗o縫銜接,填補了香菇生產的空檔期,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焙罟鹕f。
疏蕾技術、立體單面定量出菇技術、菌棒補水后透氧放氣配套技術……幾年來,侯桂森把100多項新技術成果應用到了阜平縣香菇產業發展中。
為實現技術和農戶無縫對接,侯桂森帶領團隊培養引進了170多名技術人員,天天守在園區隨時提供技術指導。此外,他還每年定期培訓菇農,累計行程10多萬公里,開展各類培訓近200次,受訓群眾達15000多人次,為產業高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扎根山區走好新的趕考路
退休后,侯桂森來到阜平山區,他的生活也隨之改變。
司機每天與侯桂森形影不離。在他印象里,來到阜平后,侯桂森的生活便沒了規律,常常凌晨5時許,侯桂森就起床了,草草吃完早餐就出門,一忙就是一天。即使在晚上,不是接聽農民的咨詢電話,就是寫研究報告。
常年在外,侯桂森在廊坊老家待的時間一年也超不過20天。老伴兒在電話中免不了抱怨。每次,他都勸老伴兒:“等我干不動了,整天在家守著你?!?/div>
長期生活不規律,侯桂森的身體出了問題。2017年9月的一天,正在工作的侯桂森因膽結石突然疼痛難忍。術后住院十幾天,不顧醫生和家人的勸阻,他迫不及待要出院?!跋愎疆a業正處于發展關鍵期,一刻也耽擱不起?!焙罟鹕f。
2020年2月,河北省政府正式公布阜平縣脫貧摘帽,阜平縣食用菌產業也入選了2019年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老伴兒得知消息后高興地打來電話:“現在你總該回來了吧?”侯桂森卻又說:“香菇產業剛取得階段性勝利,脫貧成果還得繼續鞏固,這個戰場我還不能撤?!崩习閮毫私夂罟鹕木笃?,知道怎么勸他也不會回來,干脆自己搬了過來,在阜平安了家。
“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從零起步發展至今,已覆蓋全縣11個鄉鎮140個行政村(全縣有209個行政村),建起全國一流大型香菇菌棒基地3處、高標準產業園102個、出菇棚室4658棟,年栽培香菇、黑木耳8000萬棒,實現年產值9億元,群眾年增收3.5億元。食用菌產業直接帶動1.5萬戶,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其中貧困戶6620戶,實現快速脫貧致富,一大批農戶通過種植香菇成為致富能手,過上了小康生活。如今,食用菌產業已成為阜平縣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痹谔猩絽^10余年來,侯桂森帶領團隊交出了這樣的成績單。
比起教室,侯桂森坦言自己更喜歡把課堂搬到田間和大棚。他覺得農業的教學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技術帶到未來的工作中?!跋乱徊洁l村振興、科技服務三農這些任務還很艱巨,我們肯定還要繼續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只要黨和政府有需要的地方,我們就義不容辭地深入一線去干?!焙罟鹕f。 |